心得体会
首页  -  学习园地  -  心得体会  -  正文
关于参加中国教育审计学会线上培训的学习体会(赵怡)

来源: 时间:2022-06-22 点击量:

2020年教育部新颁布施行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明确指出,“单位应当支持和保障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参加业务培训、考取职业资格、以审代训等多种途径接受继续教育,提高专业胜任能力。”本次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和中国教育审计学会联合举办的四期网络直播专题培训,既适应了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减少人员流动的需求,又落实了“过紧日子”建立厉行节约长效机制的意见要求,节约了学校办学经费,提高了资金使用绩效,不失为为新形势下做好管理与服务的新智慧手段,在此为主办单位和讲课专家的辛苦劳动点赞。

对于本次培训,处内高度重视,采取了按时集体收看直播、课后分散复习、个人撰写小结的学习形式。从与同事们课后交流的情况来看,达到了较为理想的培训目标。个人总的学习体会是,本次培训内容紧贴高校内部审计实务,主讲的培训专家水平高、站位高、权威性强,开拓了内审人员视野、增强了内审工作信心,为今后进一步做好学校内部审计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内审人员综合素质

教育部财务司审计处的徐薇老师对加强教育审计提出三点建议,分别是站位要高、学习要紧、本领要强,个人认为这三点是非常中肯和客观的。从1983年国家审计署成立前夕,国务院转发了审计署《关于开展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提出建立内部审计监督制度问题,到2018年成立中央审计委员会,习近平主席担任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内部审计的发展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内部审计从消极防弊转向积极兴利再到价值增值。面对政策环境的变化、社会经济的进步和高校事业的发展,内审人员只有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一是提高站位,坚持党对审计工作的坚强领导,坚持“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从国之大计和党之大计的层面,了解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求,适应学校事业发展需求。二是本领要强,如果审计人员综合能力不强,又怎样能够圆满完成审计任务?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熟悉政策,有发现问题、提炼问题、总结建议的能力,有沟通协调、语言表达、文字表述的能力。三是学习要紧,应摒弃“躺平”思想,科员、科长和分管处长都应拓宽知识面,不断学习财务、财政、资产、内控、基建修缮、审计信息化等各类专业知识,打破财务审计和工程审计的壁垒。

二、工程审计转型发展

本次专家们的授课中,有两位专家均提到了审计的转型,即审计部门为加快审计步伐应改变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构建适应现代审计要求而进行审计转变。个人认为,同财务审计从关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转变到关注内控、聚焦审计“后半篇文章”、打通审计整改“最后一公里”一样,工程审计也应从关注造价审计,转变到关注内控制度、前期决策、风险管理、采购管理、财务管理、绩效审计等,从单纯为学校节约办学资金(直接价值),到注重随项目建设全流程完善相关管理(隐性价值/间接价值),实现内部审计的增值目标。

在转型过程中,不变的是一以贯之地守护审计人员的初心,坚持为学校治理建言献策;要变的是审计人员的观念,不断地加拓展知识面,加强学习,要有创新和进取的毅力。比如,建设项目相关管理性审计,内审人员更熟悉学校情况,侧重于内审人员自己做;工程造价相关审计则进行委托,按政策文件规定由专业的造价咨询公司完成,两者紧密结合,涵盖完整的审计范围;工程审计人员也要了解国家相关重大政策措施,就落实情况开展跟踪,同时关注审计整改。但目前所面临的困境是,我校的建设规模体量较大,一是学校预算安排维修项目、中央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项目,加上院系、后勤等二级单位自筹项目,维修项目数量较多;二是新建的基建工程动辄上亿,需要开展跟踪审计项目的数量较多;三是随着建设项目使用EPC等新的建设方式,对工程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每一个建设项目的建设流程后面,都有建设单位、采购招标单位、施工单位、相关管理部门,每个施工单位尤其是基建项目的施工单位,都有庞大的组织结构与人员,要实施理想的审计服务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工程审计人员面临的压力不可谓不大。这需要理清工作思路和审计规划,做好风险评价,任重而道远矣。

三、审计全覆盖与审计独立性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提出实行审计全覆盖的目标要求,对公共资金对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等均实行全覆盖,要加强审计资源统筹整合、创新审计技术方法。

在以往的工作中,个人对于审计全覆盖的理解也感到困惑。一方面,审计全覆盖的提出确实提高了审计的权威性;另一方面,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应进行全方位审计监督。在校内参加各类工作会议中,领导也经常要求审计参与各类重大工作事项并发表意见。但新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第十七条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不得参与可能影响独立、客观履行审计职责的工作,不得参与被审计单位业务活动的决策和执行。即审计应坚持独立性,包括机构独立、人员独立和业务独立,那么审计人员到底能不能发表意见呢?

南京财经大学的时现老师和教育部财务司审计处的徐薇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均对上述难题进行了回答。审计全覆盖不是指所有事项都必须审计,内审机构应根据审计资源、业务复杂情况 、胜任能力等各种因素综合考虑是否审计、是否委托中介机构开展审计。以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为例,全覆盖是指要覆盖到所有审计对象,不是全部都要审,得要有匹配(比如三年以内已审对象可以不审,还可以分年度、分步骤审计);还有一个纬度的问题,在审计具体某单位时,要把这个单位所有的挂靠单位、下属单位都涉及到;再就是审计重点包括财务收支、重大政策、内控等内容的全覆盖。对于审计是否发表意见,需判断其具体内容,以工程审计为例,审计人员不应参与变更签证等的审批,只作为客观鉴证。但是,徐老师强调,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应服务于学校发展需要,服从校领导班子的领导,要支持主要负责同志更好地履职,审计工作相对于高校整体来讲,是学校内部职能,做好建议是份内的事。

经过老师讲解,个人理解为内部审计人员在全面掌握政策性和专业性的前提下,该发表意见、提示风险的时候要大胆提示,不该参与决策的时候应主动退出。

四、内控建设与评价审计

单位内部控制是近年上级主管部门和审计工作的重点关注内容。通过中国农业大学刘罡老师的授课,个人基本清楚了内控评价与内控审计的联系与区别,即两者都是学校内审部门实施,实施对象和工作流程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内控评价是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每年6月前向财政部门提交的报告,主要内容是学校上一年度内控执行情况,包括单位层面内控机构组成、运行情况、权力运行制衡机制建立情况,业务层面、信息系统层面内控情况,以及上年度内的新做法、新挑战等。内控审计则是学校内审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单位内控建设的健全性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的审计监督。

对于开展内控审计的难点,由于各单位内部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存在不及时、部分信息不公开,以及客观上被审单位存在“挤牙膏”式提供资料的现状,审计人员要探究清楚重要业务单位、重大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的运行,在熟悉情况、收集资料、分析梳理、准确识别流程上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加上内审资源力量不足,建议与有经验的会计师事务所共同组成审计组,分年度有步骤地开展,形成单位内控向“建设—固化—僵化—优化”的方向循环。

和内控建设永无终点、永远处于持续改进的进程一样,审计人员的学习提高也永无止境。本次培训是新冠疫情以来单位组织参加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学习活动,希望上级部门以后多举办此类含金量高的培训。近年来,单位也积极派出人员,参加校内外巡视工作及专项审计工作,通过以审代训,个人觉得这种“走出去”的方式非常好,树立“呛水”意识有助于审计干部的迅速成长。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6  华中科技大学审计处网站